創刊號 第2號 第3號 第4、5合輯 第6號 第7號 第8號 第9號 第10-11-合輯號 第13號 第14號 第15號
類別 |
作者 |
服務單位 |
題目 |
頁數 |
論著 |
楊俊銘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華僑大學的爭議與落實-―兼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在台設校緣起 |
1~26 |
論著 |
楊士朋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「天地會起源」研究史的回顧與檢討 |
27~42 |
論著 |
許壬馨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菲律賓早期的唐人街-―八連(Parian)的商業活動及其沿革(1582-1800) |
43~62 |
論著 |
毛玉華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傳統手工業的現代化-―黃日香個案研究 |
63~72 |
第2號(1999年6月出版) | ||||
類別 |
作者 |
服務單位 |
題目 |
頁數 |
論著 |
陳士源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論南洋華僑在討袁力量上的分合-―從歐事研究會到護國軍 |
1~20 |
書評 |
王伯祺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評介袁良義著《清一條鞭法》 |
21~38 |
翻譯 |
太城佑子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山田賢著:中國明清時代「地域社會論」研究的現狀與課題 |
39~58 |
第3號(2000年6月出版) | ||||
類別 |
作者 |
服務單位 |
題目 |
頁數 |
論著 |
Joan Stanley-Baker(徐小虎) |
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教授 |
Notes on the Maritime Silk Road-Non Chinese Sources on 13th & 14th Century Zaitun (Quanzhou) A Preliminary Overview of Franciscan Epistolae |
1~62 |
論著 |
李志賢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初中歷史課本的量化分析(1975-1993) |
63~91 |
論著 |
吳大昕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江浙地方士紳與禦倭政策-―以張經總督勦倭時期(1554-1556)為例 |
92~119 |
書評 |
賴惠敏 |
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|
評介:《明清時期上海地區的著姓望族》 |
120~122 |
翻譯 |
查忻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Paul Arthur von Dyke著: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30年帶東亞的亞洲區間貿易中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原因與經過 |
123~144 |
類別 |
作者 |
服務單位 |
題目 |
頁數 |
論著 |
潘婉明 |
暨大歷史所碩士 |
新村圖像的「建構」與「解構」之後-―「想像的新村居民共同體」的形成與探源 |
1~44 |
論著 |
陳啟鐘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明清時期宗族教育對功利的崇拜-―以閩南地區為例 |
45~78 |
論著 |
朱冬芝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近代琉璃廠變遷與文人文化的關係 |
79~128 |
論著 |
劉懿萱 |
暨大歷史系四年級 |
由明代小說看婦女流行服裝及審美觀 |
129~162 |
論著 |
蔡承豪 |
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博士班 |
荷蘭時代台灣藍靛業的嘗試 |
163~216 |
書評 |
賴惠敏 |
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|
讀《清史餘考》感言 |
217~222 |
翻譯 |
查忻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政治奇觀與殖民統治荷蘭台灣地方集會(1629-1648) |
223~286 |
第6號(2003年7月出版) | ||||
類別 |
作者 |
服務單位 |
題目 |
頁數 |
論著 |
李志賢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初中歷史課本中的華人形象(1977-1993) |
1~26 |
論著 |
劉融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「異地」台灣-―日本內地博覽會中的台灣形象 |
27~72 |
論著 |
丁姝嫣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埔里的手工業發展 |
73~102 |
論著 |
蕭明禮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從荷據到清初時期地圖形象中麻豆地區的演變-―論二種製圖典範下建構的地理空間認知差異 |
103~164 |
論著 |
歐怡涵 |
暨大歷史系四年級 |
台灣地區的女性靈媒-―工作性質與處境 |
165~190 |
論著 |
林慧婷 |
暨大歷史系四年級 |
試探中共勢力在江西崛起的原因 |
191~238 |
論著 |
濱島敦俊 |
暨大歷史系教授 |
方志和鄉紳 |
239~254 |
學人 |
馮爾康 |
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、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 |
一個有榮譽感的歷史系所-―四個月所感受的暨大歷史系 |
255~260 |
學人 |
葛劍雄 |
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 |
溯尼羅河之旅-―從阿斯旺到喀土穆 |
261~279 |
第7號(2004年7月出版) | ||||
類別 |
作者 |
服務單位 |
題目 |
頁數 |
論著 |
郭忠豪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風味土產與加工品-―明清江南的肉食製作與品饌文化 |
1~42 |
論著 |
吳奇浩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新的熟番地權-―清代台灣之屯番制度 |
43~90 |
論著 |
黃國峯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清代苗栗地區街庄自治組織的設置與發展 |
91~150 |
論著 |
蘇信宇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傾斜的天秤:1937-1945年中國的國際收支 |
151~206 |
書評 |
邱正略 |
暨大歷史所博士班 |
書評:王晴佳《臺灣史學50年(1950-2000):傳承、方法、趨向》 |
207~227 |
類別 |
作者 |
服務單位 |
題目 |
頁數 |
論著 |
鄭雅尹 |
暨大中文所碩士班 |
晚明文人西湖遊觀試探-―以張岱《西湖夢尋》為考察對象 |
1~36 |
論著 |
張繼瑩 |
暨大歷史所博士班 |
蝗蝻一事,人力可以勝任之-―論清代前期蝗災處理與行政運作 |
37~80 |
論著 |
李其霖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清代台灣的軍功匠信仰 |
81~122 |
論著 |
范鳴珠 |
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 |
客家母語消退原因與時代背景的關係:以通婚與教育為中心之探討 |
123~156 |
論著 |
林芊宏 |
國立台東大學美勞教育系助理教授 |
亞洲地域:種族、風俗與女性的再現 |
157~244 |
翻譯 |
邱正略 |
暨大歷史所博士班 |
《熟番戶口及沿革調查綴》譯註(南投廳埔里社堡部分) |
245~280 |
第9號(2006年7月出版) | ||||
類別 |
作者 |
服務單位 |
題目 |
頁數 |
論著 |
洪玉儒 |
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班 |
德人魏禮賢中國傳教活動與漢學成就 |
1~34 |
論著 |
查忻 |
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候選人 |
雅加達ANRI所藏17世紀台灣關係資料介紹 |
35~60 |
論著 |
蕭明禮 |
國立台灣大學歷史所博士班 |
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知識份子的亞洲言說-―以《順天時報》為個案的探討 |
61~86 |
論著 |
鄔孟慧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戰後台灣基層防癆工作的推動(1948-1966) |
87~116 |
書評 |
邱正略 |
暨大歷史所博士班 |
評述:簡史朗編著《水沙連眉社古文書研究專輯》 |
117~143 |
第10、11合輯號(2008年7月出版) | ||||
類別 |
作者 |
服務單位 |
題目 |
頁數 |
論著 |
吳景傑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《 |
1~48 |
論著 |
邱正略 |
暨大歷史所博士班 |
日治時期埔里地區人口變遷(1903-1943)-―兼論烏牛欄庄人口結構特色 |
49~106 |
論著 |
鄭螢憶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科技、信仰與地方發展-―日治時期私設鐵路與北港朝天宮的關係 |
107~146 |
論著 |
何政哲 |
暨大歷史所博士班 |
戰爭下的新移民-―大陳人在台灣的輔導與安置 |
147~196 |
書評 |
魏君州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評楊海英《洪承疇與明清易代研究》 |
197~218 |
書評 |
劉懿萱 |
暨大歷史所碩士班 |
評馮爾康《十八世紀以來中國家族的現代轉向》 |
219~232 |
特稿 |
甄固 |
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|
沉重的話題:思想者的小說-―讀蕭馬的《紙銬》 |
233~237 |
類別 |
作者 |
題目 |
頁數 |
論著 |
江定育 |
從日本對中國南方沿海盜匪調查看海盜的問題 |
1 |
論著 |
莊濠賓 |
日治中後期中壢街的產業發展:以米、糖、茶業為例 |
45 |
論著 |
曾獻緯 |
日治時期竹山地區的竹林產業發展 |
107 |
研究討論 |
余怡儒 張紹仁 |
後藤新平〈福建移民ノ出稼事情取調〉之判讀與翻譯 |
159 |
書評 |
顏瑞均 |
書評:何淑宜,《香火:江南士人與元明時期祭祖傳統的建構》 |
185 |
類別 |
作者 |
題目 |
頁數 |
特稿 |
許紫芬 |
吾愛吾師 |
1 |
論著 |
吳景傑 |
從「家事」到「公事」:《㽦辭》中所見晚明婦女非殉節型自殺案件 |
7 |
論著 |
史曜菖 |
抗清者的「天下」:試析呂留良對「天下」的看法 |
45 |
論著 |
鄭螢憶 |
從貿易小口到宗教中心:十九世紀以來笨港市鎮機能的發展與變化 |
77 |
論著 |
陳胤宏 |
從中央到地方:臺灣省政府之疏遷 |
121 |
研究討論 |
林蘭芳 |
濱島敦俊教授口述訪問紀錄 |
155 |
研究討論 |
濱島敦俊 |
《図説台湾の歴史》監譯者後記 |
189 |
書評 |
何淑宜 |
評濱島敦俊《總管信仰:近世江南農村社會と民間信仰》 |
195 |
學訊 |
濱島敦俊教授歷年論著目錄 |
203 |
|
學訊 |
濱島敦俊教授在臺指導之研究生及其題目 |
213 |
類別 |
作者 |
題目 |
頁數 |
論著 |
唐俊峰 |
顏真卿《爭座位帖》版本問題略探 |
1 |
論著 |
郭穎瑄 |
明末清初的醫病關係初探:以《醒世姻緣傳》為中心 |
45 |
論著 |
許方瑜 |
晚清臺灣釐金與子口稅的出現與徵收方式(1861-1895) |
69 |
論著 |
嵇國鳳 |
異文化婚姻下的認同:以南投清境三村的滇緬軍屬為例 |
111 |
史料校釋 |
唐立宗 |
明人葉萼《廷鞫實錄》附饒宗頤序文點校 |
157 |
學訊 |
編輯部 |
九十八至一百學年度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摘要 |
169 |
學訊 |
編輯部 |
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近期動態彙報 |
175 |
學訊 |
編輯部 |
《暨南史學》第一號至第十五號(1998-2012)總目索引 |
187 |